群众向宋海燕律师咨询法律问题 记者和婷婷 摄
在海南,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城市,却深扎海南边远和贫困地区为当地的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他们弘扬志愿者精神,勤勉尽责、心系百姓,以实际行动践行“绝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就是我省“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们。
6月19日至20日,法制时报记者跟随省司法厅组织的采访团到白沙黎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对“1+1”律师志愿者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2年办189件案 村民称其为恩人
“下次过来的时候你要带上你的劳动合同。”6月15日下午3时许,白沙黎族自治县法律援助中心,我省“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蔡红庆正耐心与一位普通话并不流利的当地居民刘女士交流。
蔡红庆来自湖北,接待完刘女士,他向记者谈起了近两年来其在白沙的法律援助情况。
“来白沙近2年来,我在法援岗位上办结了189件案子,但让我最有成就感的,是去年帮助元门乡向民村的122户农户要回土地的案子。”蔡红庆说,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生命,在关键之时帮助到村民,才是法援律师存在的意义。
向民村的122户农户于2013年1月与海南和熙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土地租赁协议》,但和熙公司从2015年1月开始便不再支付村民土地租金,近300亩的农田也因此撂荒。期间向民村农户多次找和熙公司要求承担违约责任,但因和熙公司控股股东廖熙秀涉嫌犯罪被羁押,公司登记注册所人去楼空,导致向民村农户诉讼时效中断、中止,无法主张权利。无奈之下,去年3月份,向民村第一书记柳洪建来到了法援中心求助。
“这关系到122户人家的生计问题,容不得我有半点懈怠。”接到案子后,蔡红庆立即走访农户了解实情,与法院沟通解决了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并快速起诉和熙公司要求解除土地租赁合同、赔偿3年租金。当年9月份,土地的经营权终于通过法律途径回到了村民手中。
“如今我们村这300亩土地上种满了仔姜,给农户带来了不少收益。”柳洪建说:“我们村村民都说蔡律师真是我们全村的恩人!”
为了庄严使命背井离乡
6月20日,记者一行从白沙驱车来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琼中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见到正在办案的宋海燕。她告诉记者,也许是受到家庭及周边一些事件的影响,从小她便有一个梦想,就是做一名手持正义之剑的律师。梦想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公平公正的代言人。
“得知司法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开展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这一项目后,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让我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就是为了这庄严的使命感,我做出了背井离乡的选择,只身来到海南!”宋海燕说,而她的这一选择,让第一次远离父母的她倍感艰难。“因为家母患有重度心衰,有一刹那我犹豫了,但父母对我的选择全力支持,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善良的他们希望我用法律武器去保护更多更需要的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提起母亲,宋海燕的眼里噙着泪水,正是这背后默默的支持,正是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让宋海燕身上充满了力量,让她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艰难,义无反顾地前进,尽管前路漫长而艰苦。
“帮助失足少年是我的责任”
“在办理的众多刑事案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仍是那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宋海燕回忆起一起寻衅滋事案。为了挽救一个失足孩子,她不顾疲惫,多次往返法院与承办法官沟通案情,积极与被害人家属协商赔偿,最终使得案件得以轻判。
通过与失足孩子的父母沟通,宋海燕了解到初中时期这个孩子是班长,品学兼优,发生改变的契机是一次与班级同学发生口角并被他人殴打,从那开始这个孩子心理便开始发生了变化,导致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性格开始暴戾,动辄拳脚相向。案发后涉案的10多名孩子均已取保,而宋海燕援助的孩子却因为是邻县人,其户籍地司法局不愿意对其进行帮扶管教,导致判处缓刑的风险评估未能通过。
眼看着法院即将作出判决而这个孩子将面临被收监执行,宋海燕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再也坐不住了。她找到孩子的父亲,让他带着孩子来本县租房打工并监管孩子,并通过跟本县所辖司法所积极沟通,最终,通过了本县的风险评估。
“事后,承办案件的副院长笑我说,‘宋律师,你真能操心,他又不是你儿子。’”宋海燕说,“如果当初早早听从父母之命,我又何尝生不出这么大的儿子来。在每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我想的最多的都是如何既能对孩子进行教育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是我对孩子成长保护的又一神圣使命。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的责任。作为律师,我愿尽我所能去帮助这些无意失足的少年们,因为我知道,他们并不是坏人。”
(原载于2018年6月25日《法制时报》第3版)
(责任编辑:周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