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贾静来源:淮南日报发布时间:2021-02-10 浏览:1857
本报讯 我市积极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优势,为农民工等群体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法律援助服务,有力地维护农民工等群体的合法权益。2020年全市共办理涉及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359件,其中追索劳动报酬1139件,其他220件,为1359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开辟绿色通道。对“民工讨薪、工伤赔偿”,免于提交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对农民工群体部分申请材料不齐全或即将超过诉讼时效等情形的案件,实行“容缺受理”,先行立案,确保“应援尽援”。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受理条件,明确农民工申请讨薪、工伤赔偿等法律援助事项的办理依据、申请材料清单和办理时限,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明细,提高受理效率,实行优先接待、优先审查、优先办理的“三优先”服务。切实做好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安徽法网”网上留言咨询解答,综合运用咨询、代书、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完善农民工劳动纠纷解决机制,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
完善援助网络。全市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法律援助服务实体平台,在市法院、检察院、妇联等部门和司法所设立20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村(居)设立1083个法律援助联络点,安排专人及时受理转交法律援助咨询,定期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坐诊”接受法律咨询。各司法所积极运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安徽法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三大平台开展服务,借助“村里”APP、“淮南司法”“淮南普法”微信公众号等开展“互联网+”法律援助,引导和帮助农民工在三大平台及时获得法律帮助,努力实现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
强化衔接协作。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公证、司法鉴定等相关业务的公共法律服务整合;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纽带,发挥调解工作的专业优势,推动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加强法援案件的质量监督,定期开展案件回访、案件抽查和业务培训;密切联合淮南市农民工维权中心、信访、工会等相关部门,完善调查取证、信息互通、工作会商等协调机制,加大协商力度,对于案件较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尽量采用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法律援助方式结案,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争取在最短时间、用最便捷方式解决法律纠纷、实现合理诉求,尽可能降低农民工讨薪维权成本。以争创“高品质”服务为突破口,简化审查手续,减少法律援助申请审批环节,办理时间高效快捷,让受援农民工“立等可取”,实现援助案件受理、指派、承办“无缝对接”,群众办事更便捷。
(本报记者 贾 静)
原文链接:http://www.huainannet.com/content.asp?id=118791
(责任编辑:周标)